一、我国气候类型分布?
中国气候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热带季风。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中国华南大部分地区和华东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0--15℃,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中国华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3000--45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0℃、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超过25℃的已很少见,属于比较温暖凉爽的。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华北南部地区频频出现高温天气,但平均气温仍不超过25℃。
4、高原山地。中国青藏高原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5、温带大陆性。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中国大部分北纬40°以北的内陆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些地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如我国新疆。
6、热带雨林。中国南沙群岛属于这种类型的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28到30度,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二、画图我国植被类型分布?
我国植被类型分布图片:
植被,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所覆盖的植物群落。依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可分为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它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三、我国土壤类型分布?
土壤是农业发展、基本生态系统功能和粮食安全的基础,因此也是维持地球上生命的关键。对于几乎任何生活在陆地上的生命而言,土壤都是非常关键的生存保障,从储存水分到过滤水质再到调节气候以及防止洪涝灾害,营养循环和降解机制,无所不包。
我国物产丰富,地大物博,不同区域农作物的分布差异巨大。这种差异不仅仅与气候条件有关还和土质密不可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国土壤类型分布。
我国主要有15种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
1.砖红壤
区域: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
特点: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2.赤红壤
区域: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
特点: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3.红黄壤
区域: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特点: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4、黄棕壤
区域: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特点: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5、棕壤
区域: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特点: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6、暗棕壤
区域: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特点: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7、寒棕壤(漂灰土)
区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特点: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8、褐土
区域: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特点: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9、黑钙土
区域: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特点: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10、栗钙土
区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特点: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11、棕钙土
区域: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特点: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12、黑垆土
区域: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特点: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
13、荒漠土
区域: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特点: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14、高山草甸
区域:青藏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在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脉。
特点:剖面由草皮层、腐殖质层、过渡层和母质层组成。土层薄,土壤冻结期长,通气不良,土壤呈中性反应。
15、高山漠土
区域: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特点: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四、我国农业生产类型分布
我国农业生产类型分布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农业生产类型的分布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我国农业生产类型主要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类。在种植业领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是主要的生产对象;同时种植业也涉及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茶叶等。畜牧业则包括牛、猪、羊等家畜的饲养和养殖。
根据我国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类型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多数为农业主产区,以粮食种植为主;南方地区则以经济作物和蔬菜种植为主,水稻产量较高。西南地区以茶叶和油菜为主要经济作物。东北地区则以玉米种植和畜牧业发展为特色。
在农业生产类型分布中,我国也注重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机农业则侧重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这些新型农业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鼓励,在一些地区形成了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农业生产类型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类型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类型的优化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形象。
在农业生产类型的调整中,我国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将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综合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我国还加大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的力度。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例如,在种植领域,通过遥感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农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我国还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可以集中农业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效益。
农业生产类型的未来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类型的未来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将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将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类型将更加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同时,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有机和特色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形象。
此外,我国将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力度。通过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建设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推动农业生产向高效、智能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总之,我国农业生产类型的分布正在不断调整和优化,注重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未来,农业生产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增加做出更大贡献。
五、我国茶园主要分布植被类型?
我国茶区主要分布于北纬33°以南,东经98°以东,在这个大约280万平方公里的近似长方形地带,由西南往东北, 茶树品种的分布,则由高大的乔木逐渐演变为灌木,植株矮化,叶片渐小而厚,栅栏组织加厚,抗性增强,多酚类物质渐减。云南、贵州、四川一带,我们早期从野生茶树驯化为栽培种的一些古老类型,仍然保持着乔木性状和特性,除了生态条件影响外,与人们栽培利用方式也有关系。
古老的云南大叶种、苦茶、大树茶的种植区,由于采取林下种植,不修剪,攀枝折采,以至茶成大树,枝叶粗大。
六、2020我国电力分布及趋势分析?
近年来,中国电力生产和电力消耗量不断增长,火力发电占比达70%以上,同时,由于我国能源分布不均,能源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然而电力消费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因此我国远距离跨区送电量持续增长,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是我国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1、发电量稳步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电力生产行业总发电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19年,我国总发电量为7503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
2020年1-2月,全国发电总量为109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增速比2019年同期下滑8.1个百分点。
2014-2020年前2月中国发电总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2、火力发电仍是主要发电方式
从发电方式来看,目前,我国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发电方式,据中电联数据显示,2020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火电发电量为8427亿千瓦时,占比76.73%;水电发电量为1357亿千瓦时,占比12.36%;核电发电量为484亿千瓦时,占比4.41%;风电发电量为653亿千瓦时,占比5.95%。
2020年前2月中国不同发电方式发电量占比统计情况
3、发电设备累计装机容量增速放缓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电力工程建设中,发电装机容量持续提升,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2019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01066万千瓦,同比增长5.8%。
2020年1-2月,我国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为790万千瓦,截至2020年2月底我国发电机装机容量达201856万千瓦。
2014-2020年前2月中国发电设备累计装机容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注:2015年装机容量增速为10.4%。
4、新冠影响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量有所下滑
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达6.84万亿千瓦时,2019年全社会用电量达7.23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2020年1-2月,受新冠影响,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020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1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用电量622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2%;第三产业用电量192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9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
2014-2020年前2月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注:2014年用电量增速为3.8%。
七、我国湖泊的类型及分布特点?
按性质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咸水湖分布在内陆比如青海湖,淡水湖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平原比如山东微山湖,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等。
按地区分内流湖和外流湖,一般都是内流湖是咸水湖,外流湖是淡水湖
八、我国常见的灾害地貌类型及分布?
中国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造成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一些地区和县(市)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九、目前我国电力机车主要类型?
电力机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但直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才有了超大规模的发展,是现代火车的主力军。电力机车拥有很多优点,综合性能比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强得多,不仅广泛用于干线铁路的运营,而且服务于几乎所有的城市轨道交通中。现今,世界国家大多展开了电气化铁路的建设,普及了电力机车的运用,并大力发展更先进的电力机车。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电力机车
拼音
[diàn lì jī chē]
用途
提高机车的总功率,实现大牵引力
其它名称
电力火车、电力列车、电动机车等
基本特征
火车从沿线轨道供电系统获取能源
国内代表
韶山型、和谐型、和谐号、复兴号
能源
电能类型
十、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和分布?
耕地这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的平原和低缓丘陵
草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地区
森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的丘陵和山地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土地分布是山地多,平地少,海拔小于500米的土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7.1%.特别是水资源充沛、热量充足的优质耕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90%以上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地区.在全部的耕地中,高产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中产田占40%,低产占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