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DP的统计范围?
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产生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这是没有国籍之分的,例如诺基亚在中国的利润就要记入中国的GDP而不能记入芬兰
二、人均gdp哪个部门统计
人均 GDP 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用于衡量国家或地区人均经济水平的状况。然而,很多人不清楚人均 GDP 是由哪个部门统计的,本文将为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什么是人均 GDP
人均 GDP,即每个人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在人口上分配的结果。通常以每年的总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得出。
人均 GDP 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情况下,人均 GDP 越高,说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越发达。
人均 GDP 的统计
人均 GDP 是由各国家或地区的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和计算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统计部门,但通常是由国家统计局或类似的机构负责。
国家统计局是一个专门负责收集和统计经济数据的机构,它的职责包括统计人均 GDP、国内生产总值、人口等重要数据。国家统计局会定期发布统计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
除了国家统计局,一些国际组织也会进行人均 GDP 的统计和发布。例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会收集各国的经济数据,并计算人均 GDP。这些国际组织的统计数据通常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被广泛引用和使用。
统计方法和指标
在统计人均 GDP 时,通常使用两种方法:总量法和产业法。
总量法是最常用的统计方法,它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除以总人口得出人均 GDP。这种方法简单直观,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统计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果一个国家的财富分配不均,人均 GDP 的指标可能会被高财富人群的收入拉高,无法真实反映全民的平均经济状况。
产业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它是根据不同产业的贡献来计算人均 GDP。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衡量不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但在实际操作中比较复杂,需要收集大量的经济数据。
除了人均 GDP,还有一些相关的经济指标被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例如,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增长率、劳动力参与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人均 GDP 的影响因素
人均 GDP 的高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自然资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均 GDP。
- 科技水平:先进的科技水平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 教育水平:良好的教育体系能够提高人力资本,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 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有利于吸引外资和推动经济发展。
- 市场规模:庞大的市场规模能够带动经济增长,提高人均 GDP。
- 开放程度:开放的经济政策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推动经济发展。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 GDP 的水平。
人均 GDP 的意义
人均 GDP 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均 GDP 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人均 GDP 越高,说明该地区的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也越高。
其次,人均 GDP 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比较人均 GDP,可以看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差距,了解各国或地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此外,人均 GDP 对于制定经济政策也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分析人均 GDP 的变化趋势,可以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总结
人均 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由各国家或地区的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和计算。人均 GDP 的统计方法包括总量法和产业法,相关的经济指标还包括 GDP、人口增长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等。人均 GDP 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然资源、科技水平、教育水平、市场规模、开放程度等。人均 GDP 对于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三、gdp的统计包括哪些?
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1.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2.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3.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四、美国1952年gdp数据统计?
1952年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3677亿美元,美国名义GDP增长率为5.9%,美国实际GDP2244亿美元。
五、中国什么时候开始GDP统计?
中国GDP指的是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1985年之前,中国大陆对国民经济核算源于前苏联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物质平衡表体系(MPS),1985-1992年逐步与联合国推荐的源于市场经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接轨。
1992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始在中国实行SNA体系,GDP成了中国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1993年起,国家统计局完全摈弃MPS核算体系彻底转向SNA,这样中国经济增强了与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可比性。
200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完全规范了GDP数据,发布的GDP分为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和最终核实数三类,通过各类普查对GDP数据定期修订。自2003年启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始,至2013年为止,五年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共经历了三次,历次全国经济普查对前期国民经济数据特别是GDP做出修订。
国家统计局从2015年3季度起实施季度GDP核算改革,采用分季方式核算季度GDP数据,并公布相关核算结果。
六、德钦人口统计和GDP数值?
在各市县的面积排行上,香格里拉市面积最大,达到11613平方公里;维西县面积最小,面积有4461平方公里。
在各市县的人口排行上,香格里拉市人口最多,有40.8万人;德钦县人口最少,有6.7万人。
在各市县的GDP排行上,香格里拉市生产总值最多,有121亿;德钦县生产总值最少,只有31亿
七、GDP是怎么统计出来的呢?
在季度GDP核算时,将所有可以在核算时获得的、适用的经济统计调查数据都用于GDP核算。
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调查资料,指由国家统计系统实施的统计调查获得的各种统计资料,如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统计调查资料、服务业抽样调查资料、人口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价格统计资料等。
二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主要包括: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证监会等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数据,例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本外币信贷收支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分行业的税收资料等。
八、中国gdp有多少没有纳入统计?
都没有计算进去。
一般我国计算人口和GDP的时候,都是指大陆地区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
在人口方面,港澳台是单独列出。
GDP的统计也同样如此,港澳地区单独列出,台湾地区尚未统一,不好计算。
九、中国统计局中国GDP的三种核算方法?
GDP的三种核算方法:1、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GDP = 各行业增加值总和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GDP =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 营业盈余3、支出法也称使用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计算,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GDP = 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存货增加+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
十、中国什么时候开始统计GDP的?
首先是初步估计过程。
某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先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据统计快报进行初步估计。统计快报比较及时,但范围不全,准确性不很强。初步估计数一般于次年2月28日发表在《中国统计公报》上。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统计年报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数据重新进行核实。年报比快报统计范围全,准确度也高,采用这类资料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初步核实数,一般在第二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至此,工作还未结束,因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除了大量统计资料外,还要用诸如财政决算资料、会计决算资料等大量其他资料,这些资料一般来得比较晚,大约在第二年10月左右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时候,根据这些资料再做一次核实,叫最终核实。最终核实数在隔一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发布。三次数据发布后,如果发现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来源,或者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还需要对历史数据进行调整。我国在1995年利用第一次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对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进行过一次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