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参考文献的格式如果没有期刊名称或者作者名应该怎么办

264 2025-06-10 12:05 鸿八机械网

一、参考文献的格式如果没有期刊名称或者作者名应该怎么办

按照国家标准《GB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无责任者或者责任者情况不明的文献,“主要责任者”项应注明“佚名”或与之相应的词。凡采用顺序编码制排列的参考文献可省略此项,直接著录题名。

因此,如果文章有较多的参考文献,就采用下列格式:

[1]. 芒果的功效[J]. 中国热带农业, 2013, (1): 30。

如果文章只有一篇参考文献,就采用如下格式:

佚名. 芒果的功效[J]. 中国热带农业, 2013, (1): 30。

扩展资料:

在获取参考文献时由于来源不同,捕获的杂志名称格式也不同,有时为全称,有时为不加点的缩写,有时为加点的缩写,这在引用时会造成一些麻烦,使得论文中参考文献来源的杂志名字不统一。

而这一点,不能单纯的通过修改Endnote-output style来解决。

一个方法是论文定稿后,手工一个个修改,这个比较费力,而且浪费宝贵的时间。

另一个方法是采用下述的文献名字替换方法,把不规范的名字都替换成整理好的规范的名字,这样就可以通过在output style中选择全名、加点的缩写、不加点的缩写来实现杂志名字的统一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二、车牌定位有哪些算法,各有什么特点

这个 文字不是一般的多 建议你还是去下载研究生的论文和期刊吧,如果懒的话,百度文库里找,就有很多了 1) 基于车牌图像色彩信息定位法[12]。我国车牌主要由四种类型组成:蓝底白字、黄底 黑字、白底红字和黑底白字。根据车牌底色信息可以准确地定位出车牌的边界。该方法识别滤高、适应性强,但易受光照条件和背景干扰且运算量一般较大,不适合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环境中。 2) 基于边缘检测的定位法[13]。 车牌字符区域灰度频率变化是车牌区域最稳定的特 征,可以利用它的变化来进行车牌定位。首先对车辆图像进行增强,然后再进行边缘提取,最后利用水平扫描线等方法进行车牌区域的检测。该类方法的定位准确率较高,反映时间快,能有效去掉噪声,适合于背景较复杂的车辆图像。但是对车牌严重褪色的情况,由于检测不到字符笔画的边缘会导致定位失败。 3) 基于车牌几何特征车定位法[14]。我国车牌标准外轮廓尺寸为440*140且为矩形, 整个车牌的宽高比近似为3: 1。利用这种固有特征进行车牌边框提取车牌。这类方法只在车牌位置基本保持水平,同时边框清晰明显时才有效,但若车牌本身的边框是断裂,残缺的或采集到的图像偏离水平角度较大,都会影响定位的准确性,故使用范围较窄。 4) 基于频谱分析的车牌定位法[15]。该类方法将图像从空间域变换到频率域进行分析, 如DFT变换法和采用小波变换法等。小波分析可以在不同的分辨率层次上对图像进行分割,在低分辨率层次上进行粗分割,这样节约时间同时为细分割缩小检测范围。而在高分辨率层次上实现车牌区域的准确定位。但当车辆图像中存在燥声时,会对准确识别车牌区域带来很大的干扰,影响车牌定位的准确性。

三、电子课程设计报告怎么写?

一、电子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安排

1. 摘要 2. 目录 3. 前言/引言 4.正文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二、摘要

1. 要求: 完整、准确、简练。

2. 包含内容:

(1) 所进行设计或研究工作的主旨、缘起、 目的等。即:为什么要进行这一工作?

(2) 设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过程,采用的方法及取得的成果。即:做了什么工作?

(3) 结论及其价值或意义

3. 关键字(Key Words): 一般3~5个,最能代表报告内容特征,或在报告起关键作用,最能说明问题的词组。

4. 注意:

(1) 摘要应用第三人称书写;

(2) 不得引用他人的著作;

(3) 摘要应排除本学科已成常识的内容;

(4)同义词不要并列为关键字。

三、前言(序言、绪论、引言、导言 )

前言主要说明为什么要从事本设计工作(课题意义),本课题相关技术的现状与特点,拟采用的方案或路线 。

可以有以下的一些内容:

1. 本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 。

2. 本课题的技术指标或设计要求、研究方案、技术路线与特点。

注意:(1) 不要与摘要雷同;

(2) 学科中的常识内容、科普内容不必赘述。

四、正文

正文是整个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包括所进行设计或研究的整体内容。

主要包括:

1. 设计要求:(基本要求,提高要求)

2. 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 电路设计;(包括方案比较,设计计算等内容)

4. 实验、调试及测试结果与分析。

五、结论

结论是对整个设计工作的总结,不只是前面实验结果部分已作出的研究结果的简单重复,应概括出整个设计工作的结论性意见或认识。

要求: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准确。

此外结论部分有时可以包括作者提出的建议、下一步工作的设想及改进意见等

注意: (1) 不要以第一人称(我)来书写;

(2) 不要对在设计过程中的常识性错误进行 讨论。

六、参考文献

本部分列出撰写论文过程中所参考的文章、书本及其它文献。

1. 书写格式:

序号→主要作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 →卷号(期号)→页码

2. 举例:

[1] 梁宗善. 电子技术基础与课程设计.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

[2] A.P.Goutzoulis and D.R.Pap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cousto-optic devices, Marcel Dekker, New York, 1994 (按时间顺序)

3. 注意:(1) 作者或责任者不明时,注明“佚名”。

(2) 序号应与文内引用注释号相同。